愛因斯坦說:“熱愛是最好的老師,�,!闭\哉斯言,,熱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(chǔ),是從優(yōu)秀到卓越的動力,。從一名普通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到文物鑒定家,再到如今梧州學院西江商貿(mào)文化博物館館長,一路走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他對文物的熱愛與執(zhí)著,。
他就是我校一名黨員教師、圖書館館長,、西江商貿(mào)文化博物館館長的姚江波,,多年來主要從事西周晚期玉器、青銅器的研究,。出版?zhèn)人專著九十余部,,獲過多個獎項,其中《古玉珍賞》獲得2013年度全國優(yōu)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獎,。在《中州學刊》,、《中國文物報》、《江漢考古》等報刊發(fā)表專業(yè)文章60余篇,。
學無止境,,提升自我
1995年,姚江波來到了河南三門峽市博物館工作,在博物館工作期間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專業(yè)技術(shù)知識,,讓他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知識的欠缺,,為此想要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心里萌生。在博物館單位領(lǐng)導的同意下,,他邊上班一邊學習,,考入了復旦大學文博系,在此期間用了兩年的時間拿下了第一個文博專業(yè)的文憑證書,。相繼又考入了北京語言大學英語專業(yè),、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學并獲得學歷證書。
姚江波的求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,。在進修天津師范大學的研究生時,,他既要在三門峽博物館上班又要去學校學習,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,,姚江波的求學之路顯得格外的艱辛,。每周都有課程,他必須兩頭跑,,由于當時河南到天津師范大學的交通不便,,需要經(jīng)過北京線路才能到達。姚江波在中午下班之后就要飛快跑到火車站,,“當時的我一分鐘都不敢耽擱,,生怕錯過火車,“姚江波說道,。從三門峽坐上綠皮火車后先到北京西然后到北京南,,再從北京南轉(zhuǎn)車到天津師范大學,經(jīng)過一路的波折,,剛好掐點趕上上課的時間,。這種奔波的艱辛,姚江波經(jīng)歷了一年多,,所幸后來北京到天津通了城際高鐵,,路程縮短到了半個小時。
梅花相自苦寒來,,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都是姚江波辛勤付出的汗水,。在這“兩頭跑”的兩年學習里,姚江波成功拿下了第一個全日制研究生學歷,。他說“在這兩年里我經(jīng)歷得比較多,,吃的苦也很多”。姚江波不斷求學并堅定在文物這方面不斷的探索,,也折射出他對文物的熱愛和執(zhí)著,。在博物館庫房工作的時間拉長也促使了姚江波對待文物日漸癡迷,,他說“文物這件東西,你一旦喜歡上了就會難以自拔,,例如玉器,、瓷器、青銅,、還有一些角器,、瑪瑙,、琥珀沉香這些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,。
心中有“術(shù)”,眼里有光
虢國墓地博物館的籌建是姚江波一線文物研究工作的重要歷程,,2000年他參與了虢國博物館籌建文物的研究,,虢國墓是1990、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(fā)現(xiàn)大墓之一,。為了整理虢國墓的文物,,姚江波經(jīng)常與保管部的同事整夜不睡覺,打著臺燈,,一件一件地看文物并進行整理,、分類、記錄,、命名,、給文物做簡介。“文物的整理要利用器物類型學,、考古學,、歷史學并且要掌握三要素,一是判斷年代,,二是辨別真?zhèn)�,,三是鑒定價值�,!币�說道,。而整理文物中也難免遇到困難,有的文物是沒有歷史資料,,無法判定,,很難給它下結(jié)論。為能夠整理好每一件文物,,姚江波翻閱了大量期刊文獻,,從文物的最初部位入手,一步一步的著手研究,,在中途也會出現(xiàn)毫無頭緒的時候,,但他始終沒有放棄,,因此熬夜就成了常態(tài),研究文物雖苦,,熬夜雖累,,但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中,姚江波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物的內(nèi)涵,,并樂在其中,。
在姚江波看來,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冰冷的,,都有自己的溫度,,都是歷史文化的鮮活映射。他懷著對文物的崇高敬意,,對于歷史的不斷追尋,,對文物的熱愛,對文物鑒定這個職業(yè)敬畏心,,他將這份工作需要地細致做到了極致,。“我為什么喜歡這些,就因為人可以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去行走,,物是不會說謊的,。這些東西是真正的對人類社會有益的。我喜歡在歷史當中去行走,,用嚴謹?shù)�,、科學的態(tài)度去了解歷史。”
當姚江波談到關(guān)于文物研究方面的知識時,,他的眼里總是閃著光,,忍不住介紹許多關(guān)于文物的知識。在談到邢窯的時候,,他認為邢窯是最令人動容,、感動的,唐代邢窯燒造的白瓷到達頂峰,,邢窯的特點是白如雪,,淚血似玉,胎體比較厚重,,但是手握起來并不重,,邢窯寓意著人的身心一致、內(nèi)外一致,。“邢窯有自己的特點和性格,,邢窯是寧愿衰亡,寧愿死亡,,也不愿做出改變,,不愿改變?nèi)魏我坏拦ば�,。這就是歷史,這就是骨子里的中國人,�,!�姚江波說道。憑借著這一份熱愛與努力,,他出版了許多的鑒定文物書籍,,如《唐宋白瓷鑒定》、《中國古瓷鑒定》等等,,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《文物鑒賞》教材被多個大學使用,。
矢志不渝,一往無前
“愿不愿意來梧州學院正式入職”,?學校人事處領(lǐng)導的一通電話,,開啟了姚江波與梧州學院的一段緣分,。2019年,,姚江波走上新的崗位,擔任梧州學院(兼)圖書館副館長,、西江商貿(mào)文化博物館館長,,同時也是西江商貿(mào)文化研究中的一員,在工作中他始終以高度負責任和熱情的態(tài)度完成好自己的工作。2019姚江波年主持了廣西梧州西江博物館基本陳列,在他看來,,博物館是連接過去,、現(xiàn)在和未來的橋梁,通過博物館,,讓更多人了解到悠久而博大的西江商貿(mào)文化,,博物館的使命就是通過優(yōu)秀文化的傳播與傳承,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(shè)和學校教學提供不竭的精神滋養(yǎng),。
幾十年的持續(xù)鉆研,,并非易事。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,“幸運”的完整表述是“功夫不負有心人”,。這期間,姚江波經(jīng)歷了由不懂得,,到熟悉,、到熱愛、到離不開的過程,,對文物保護工作充滿了感情,。他說“做好一名文物研究員,不僅需要歷史的責任感和可以為歷史獻身的使命感,,還需要有對過去,、對為未來,、對歷史負責的信念。即使有困難,,也要堅定信念,,不退縮,一個個攻克難關(guān),。”
雖然在研究領(lǐng)域和工作崗位上姚江波已取得了較大的成就,,但他沒有停下深入學習研究文物的腳步,現(xiàn)如今仍在武漢大學與菲律賓永恒大學讀博士,,他深知:只有不斷學習,,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物 ,只有不斷學習,,才能更好地堅持自己得夢想,。
作為研究員,姚江波對文物充滿了熱愛,,對博物館的工作充滿了熱情,。作為老師,姚江波做到了把知識傳遞給學生,,做到了誨人不倦,。作為黨員,姚江波起到了榜樣的作用,,不怕苦,、不怕累、敢于獻身,,為人民服務,。他說道“只要黨和國家需要我,我就會義不容辭地去做,�,!�
姚江波的微信昵稱“和聚萬物”用了很多年,蘊含著他自己的信念和堅持,。在生活中,,他也朝著“把所有文物聚集在一起研究,并且把它們研究得透徹,,研究得精”作為自己研究領(lǐng)域的目標,。
源于熱愛,成于堅持,,姚江波在自己熱愛的文物研究上,,繼續(xù)詮釋著一名教師的光榮與夢想。
[文:大學生通訊社 農(nóng)雨晴/圖:姚江波]
|